今天是:
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   您当前位置为:首页 >> 科技服务 >> 综合科技 >> 新闻 
 
创建国家级区域创新中心,威海还得走好这“三步”
发布时间:2019-12-17

昂起“新龙头”!5月19日,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暨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成为威海统筹全市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核心枢纽,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全面起势;

再添“新成员”!11月30日,《共建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协议》正式签署。继工信部综合研究中心、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三大创新平台之后,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正式纳入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平台体系中,“1+4+N”创新格局就此形成。

一张张崭新的“成绩单”,既是动力也是责任。“我们将加速构建‘1+4+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争创山东省‘1+30+N’创新创业共同体,向国家级区域创新中心加速迈进。”市科技局四级调研员刘俊说。

体制创新 全面激活“科技动能”

5月19日,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暨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大高校院所、省市相关部门、科技型企业的230余人荟萃我市,共同发布《共建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创新合作联盟倡议书》,在创新高地发出“威海宣言”。

滴水藏海。成立大会背后,折射出我市改革创新体制的坚定决心。

191217111654810048.jpg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前身,是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的运营机构——威海区域创新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属于纯企业性质,以政府引导性基金为纽带,统筹其他平台建设与发展。方式虽然灵活,但作为企业,在衔接引进高校院所创新资源方面却存在短板。

怎么打通科研平台与企业间的“连心桥”?市委、市政府决定,借鉴南方新型研发机构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市实际,对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和运作模式进行创新尝试:

——机构“四不像”。产业技术研究院虽然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但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兼具事业单位和企业属性。既因事业单位的“身份”有利于引进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又能发挥企业运作的灵活性,建立市场导向的薪酬制度。目前,“事业单位+公司制”运作模式已进入实质阶段。

——管理体制优。产业技术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主要负责对制度建设、平台布局等重大决策,其中理事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执行效率更高。院长则有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配权,能充分发挥创造力和积极性。

——进人方式活。针对部分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出得来,回不去”的后顾之忧,产业技术研究院对引进、招聘原有事业单位身份的创新人才,根据个人意愿,可以保留事业单位身份,人才可通过绩效奖励、技术转移、自主创业等方式获得高收入。

……

由此,产业技术研究院以灵活多样的形式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面向全市提供服务。

“现在,对企业不愿花钱研究,而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又急需的公益性、前沿性技术,我们就可以自建研究所开展技术攻关。”刘俊说,通过自建、共建、加盟等方式以点带面,“1+4+N”中的“N”将会不断丰富壮大。

平台集聚 加速打造“科技磁场”

“我们将以此次签约为新起点,依托新建的科研平台、咨询平台、服务平台,开展更紧密的合作,把山大更多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成果引向威海,为威海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精致城市·幸福威海’作出贡献!”11月30日,在威海市人民政府与山东大学深化校地合作签约活动上,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对双方未来合作充满期许。

作为“1+4+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新成员,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将构建“1平台+3板块+N中心+N团队”的科研布局,形成创新创业新生态,建设成服务威海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创新平台、高端人才汇聚与培养平台、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和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打造国内知名的区域协同创新高地,使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如虎添翼。

191217111654867452.jpg

得平台者得天下。今年以来,我市出台《关于完善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体制机制设立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实施方案》,对构建区域性、链条式、多元化创新体系进行了深入的谋划设计。按照“1+4+N”模式,将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航标灯塔”“金字招牌”,为全市经济动能转换、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一系列精彩活动接连举办,外部创新资源加快向威海集聚,全年不断线、不落幕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日趋完善——5月,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等院所加盟;6月,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开园;7月,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开园,8个合作项目当场签约……随着平台不断集聚,我市科技创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活力。

目前,研究院已成功引进13个高端平台,设立8个创新研究所、建设6个研发中心,转化技术创新成果100多项,孵化企业37家,撬动社会资本7.2亿元参与到“1+4+N”创新体系建设中,已获批300万元中央引导地方专项资金的支持。

刘俊介绍,到2020年,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1+4+N’体系的运转将更加高效,预期入驻创新机构达10家以上,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以上。

优化服务 用心递出“科技名片”

高端科研院所、高水平大学和龙头企业的科研力量,是我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引擎。如何将这股力量与本地产业发展创新需求对接?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建设多方资源聚集的创新平台,不仅能促进现有产业发展,更能打造新的产业亮点。”

191217111654895020.jpg

7月9日,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开园,山东德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勇下定决心,把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威海。

“我们生产的柔性平板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正处在市场扩大的关键时期。”黄勇说,公司从成立到入驻产业园,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园区更是我国北方首个水处理及膜技术产业园。园区贴心的服务、丰富的资源,令他倍感振奋。

同一天,8个合作项目当场签约,12家企业第一时间入驻,搭上了发展壮大的“直通车”。

一手抓存量变革,一手抓增量崛起。引导平台对接本地产业资源,使之能够尽快形成产品并产业化的同时,我市针对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共性技术集中力量研发攻关,促进已有产业拓展产业链条、快速发展膨胀。

在前期已投入15亿元的基础上,市级财政将于2019年至2021年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扶持资金,支持组织实施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引进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研发创新平台等;每年安排1亿元作为专项基金,培育“1+4+N”体系引进、孵化的初创期、成长期和转型升级关键期的企业,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级确定的重点项目。

随着一道道“金融活水”不断注入。计划3年后,产业技术研究院将具备自我造血功能、进入良性循环,撑起我市“1+4+N”高端创新体系高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做实‘1’的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做强‘4’、做活‘N’。”刘俊表示,将进一步拓展深化研究院的研发、转化、孵化等功能,力促四大平台集聚资源、融通发展、早见成效,加盟更多研究院所。预计到2025年,发展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研发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才集聚高地,成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领支撑作用的区域创新中心。


威海市科技服务业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管理入口]
电话:0631-5894088   地址:威海市文化中路80-2号
鲁ICP备11004718号-3 鲁公网安备371003020002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