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关注二维码


更多关注 联系我们

关于做好2016年度威海市科学技术奖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

2016-08-31

各区市科技局,高区、南海新区科技局,经区经发局,临港区科技金融办公室、市直有关部门:
        为做好2016年度威海市科学技术奖推荐申报工作,根据《威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威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有关规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奖项设置及申报条件
       (一)市科学技术奖最高奖
具备《威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威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中被授予市科学技术奖最高奖的科技人员的相关条件。
       (二)市科学技术奖国际科技合作类
具备《威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威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中被授予市科学技术奖的外国人或外国组织的各项条件。
       (三)市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
       1.具备《威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威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中被授予市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的项目、完成单位、完成人的相关条件。本奖项分为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广类、社会公益类、自然科学类三类,申报项目应分别满足以下具体条件:
       
(1)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广类项目,指在技术开发与推广活动中,取得或者引进的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产品、技术、工艺、材料、设计和生物品种等科技成果及其推广应用。
        其核心技术创新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供至少1 件下述证明材料:授权发明专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山东省地方标准、新药证书、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且近三年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000万元以上。
       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是指应用该项目后,2013年、2014年、2015年所取得的新增直接效益,如产值、营业收入或销售收入等。应提供可以查证的旁证材料,如与该项目相关的销售合同、销售发票、会计报表、税收证明、审计报告等。
       (2)社会公益类项目,指在标准、计量、科技信息、科技档案、科技普及等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和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公共安全、计划生育、自然资源调查及其合理利用、自然灾害监测预报及其防治等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中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及其推广应用。应同时提供由推荐单位出具认定为社会公益类项目的证明。
       其核心技术创新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医疗卫生行业项目提供至少1 件下述证明材料:4篇以上(含4篇)被SCI、EI、国内核心期刊收录的论文,或者2篇以上(含2篇)被SCI、EI、国内核心期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收录的论文;其他项目需提供至少1 件下述证明材料:授权发明专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山东省地方标准、新药证书、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专著、软件著作权,或者4篇以上(含4篇)被SCI、EI、国内核心期刊收录的论文。(国内核心期刊是指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的期刊,电子刊除外。)
       以论文作为上述证明材料的,均需正式发表且提供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图书馆或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图书馆出具的论文证明(含SCI论文影响因子)。
       (3)自然科学类项目,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在科学理论、学说上有创见,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创新,在数据收集和综合分析上有创造性和系统性的贡献,并得到学界公认的个人。所提供代表性论文均应发表在JCR 期刊分区3 区以上刊物,至少2篇发表在2区以上刊物,至少1篇累计他引50次以上。(提供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图书馆或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图书馆出具的论文证明)。
       2.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广、社会公益类项目整体技术应用须2年以上(首次应用情况证明应在2014年7月31日前,样式见附件)。自然科学类项目提交的代表性论文、论著需在2014年7月31日前正式发表。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基金、专项)支持的,须提供项目整体验收或结题通过的证明材料。
       3.项目第一完成单位须为我市完成单位。
       4.项目完成人同一年度限被推荐一项。
       5.项目完成人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应使用项目技术创新的证明材料予以佐证,无法佐证的人员不得列为完成人。
       6.项目技术创新的证明材料主要包括:专利、软件著作权、标准、验收、专著、论文等。以验收为证明材料的,须为国家、省、市科技计划(基金、专项)项目通过验收,或参照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标准通过验收。以论文为证明材料的,完成人须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7.项目技术创新的证明材料,须征得论文论著作者或知识产权权属人、发明人的同意,出具知情同意书(样式见附件)。
       8.项目第一完成人须对完成人间彼此合作关系进行说明,并提供签字的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与完成人合作关系汇总表(样式见附件)。
       9.项目第一完成单位须对完成单位间彼此合作关系进行说明,并提供所有完成单位盖章的合作关系说明。
       10.曾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开发工作且有成果的国家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作为市科学技术奖完成人、候选人申报市科学技术奖的,须提供所在单位党组(党委)或同级党组织同意推荐其申报市科学技术奖的证明(样式见附件)。
       11.涉密项目不得推荐申报。
       
二、推荐申报名额
       结合往年各区市、单位推荐申报及获奖情况,今年各区市、单位推荐名额限额为:高区不超过25项,南海新区不超过10项,其他区市、开发区不超过20项;市直卫生系统不超过20项,市直农业系统不超过2项,其他各市直部门限推1项。
       
三、推荐申报方式
       各推荐单位根据《威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威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及本通知要求,严格审核把关,对推荐项目的真实性负责。
       推荐材料通过在线填写和上传。各推荐单位于2016年9月2日起使用推荐单位号和口令登录威海市科学技术奖励系统(以下简称奖励系统,网址为
http://123.232.119.103:9180/whxmsb),组织申报单位或个人填写推荐书、上传相关附件材料,审核通过后填写推荐意见予以推荐。涉及公共安全的项目不得通过网络推荐。
       
四、推荐书填写要求
       推荐书是威海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的主要依据,申报和推荐单位应按照相关格式要求规范填写(详见各类推荐书的填写说明),内容应当完整、真实、可靠,文字描述要准确、客观。
       推荐书中项目技术创新的证明材料,应填写到推荐书的“支撑技术创新点的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支撑技术创新点的主要论文、论著目录”、“代表性论文、论著目录”中。
       市科学技术奖最高奖、市科学技术奖国际科技合作类和市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的自然科学类项目推荐书样式见附件,填写说明见附件。
       市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的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广项目和社会公益类项目推荐书样式一致,在奖励系统中填写时通过在奖励类别中选择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广类或者社会公益类予以区别,推荐书样式见附件,填写说明见附件。
     
五、推荐材料报送要求
       (一)推荐材料
       市科学技术奖推荐材料由推荐书与附件材料组成,分为电子版和纸质版。电子版通过奖励系统提交,纸质版通过奖励系统下载打印、胶装成册。纸质版的内容、装订顺序与电子版保持一致。
       (二)推荐公示
       各推荐单位应在本地区、本部门范围内对拟推荐项目或候选人进行公示,并责成项目完成单位、完成人单位、候选人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或虽有异议但经处理后再次公示无异议的方可推荐威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公示时间都不少于5个工作日。
       (三)材料报送
       1.推荐单位汇总项目,正式行文一式2份(样式见附件,同时报电子版),报送材料。材料包括:
        各申报单位或个人的纸质版推荐材料一式2份(其中原件1份),《威海市科学技术奖申报表》一式20份(样式见附件),公示情况报告一式2份(样式见附件),公示内容电子版。
        2.市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社会公益类项目网络推荐工作的截止日期为2016年10月21日,纸质材料于2016年10月26日以前报送;其他类别奖项网络推荐工作的截止日期为2016年10月7日,纸质材料请于2016年10月10日以前报送。
       
六、联系方式
       威海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市科技局政策法规科),联系人:吕峰,电话:5813924,传真:5819039。

       附件:

   2016年威海市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手册0830.docx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2016年8月30日


地址:威海市文化中路80-2号  联系电话:0631-5894088  邮箱:whkjfwy@126.com

Copyright © 威海市科技服务业行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3517号 鲁公网安备37100302000297号

地址:威海市文化中路80-2号

联系电话:0631-5894088

邮箱:whkjfwy@126.com

Copyright © 威海市科技服务业行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3517号 鲁公网安备37100302000297号
微信
微信公众号